随着杭州城市建设需求的转变,城市风貌特色成为城市精神的体现,城市风貌塑造成为城市新的发展诉求。当代杭州一方面极力保护“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空间格局,力求延续“中国传统山水空间的典型意境”,另一方面则面临着保护压力下难以抵挡的发展洪流。本文以杭州为例,试图探索如何从总体城市设计角度进行城市风貌管控,协调好城市特色塑造与风貌管控之间的关系,坚持以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保护为核心,保持和延续“诗画江南、灵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历史风貌格局,发展和营造“拥江而立、疏朗开放、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并从建立系统的风貌管控体系出发,引导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杭州的城市魅力在于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环境,杭州的城市空间与建筑应和谐地从属于山水。杭州城市浸透了江南韵味、凝结了世代匠心,具有“一江春水穿城过,群山七孤半入城,名湖湿地嵌其中,九曲水脉通贯融”的景观格局特征。城市景观既保持并延续了以西湖为核心、精致和谐、灵秀大气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空间格局,又将发展并营造拥江而立、山水城相依、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
自然山水和人文环境保护一直是杭州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心。自20世纪90年代起,杭州先后对西湖、钱塘江、运河和西溪湿地周边持续开展景观保护和控制研究,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作框架,成为当前杭州城市风貌和建筑景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成效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建立了系统完整的景观评估和控制体系,(2)形成专项导则与控规管理衔接指导建设,(3)建立数字模拟三维景观分析与评估机制,(4)形成专家委员会论证制度保障决策科学性。
杭州已经对城市强制性高度、强度分区,西湖、钱塘江、西溪等边沿景观控制进行了专项研究,但目前由于尚未形成将上述规划整合后落实到城市高度分区、体量控制分区中的工作,即缺少分区控制导则指导地区开发,会使已有的分析研究成果最终无法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落实。
规划旨在构建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可实施性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及地区进行城市设计的前置条件,延续传统审美为主导的空间架构,营造具有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根据山水文化景观保护及城市各功能发展片区的风貌建设需要,在风貌骨架构建基础上,根据风貌的自然、人工及人文边界划分风貌单元,提取影响杭州城市风貌的影响因子,确定自然、人工及人文三要素基础上的第二等级子因子;引入AHP及成对明智比较法,进行权重因子分析赋值,对各单元进行主导风貌的总结,形成风貌初步分区。
将以上风貌分区中风貌特征突出、需要加强建筑景观管控的重要沿山滨水地区、历史风貌地区、区级公共活动中心、交通走廊、门户枢纽以及其他重要片区划入重点风貌区(临安除外)。本次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重点风貌区面积占比约为25%。
规划通过加强景观河道、重要景观线、特色商业街道、自然景观街道等景观线,打造线型景观控制带。通过绿化种植体现特色和层次,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强化景观线弯道、桥梁、立交和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布局,增强线性空间景观魅力。加强景观线两侧的建筑方案审查,对处于重点风貌区内的景观线,应在城市设计中细化道路断面、界面贴线、街墙高度、建筑高度、体量和风格的控制要求。
将杭州城市开发边界内的建筑高度分为控制区、发展区和协调区3级。建筑高度分级是划定高度管控层级的依据:控制区是高度严控地区;发展区是在满足高度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建议设置高层簇群,打造富有特色的天际轮廓线;协调区是除了这两类之外的其他地区,起到协调城市空间秩序的作用。
规划通过划定建筑基本高度分区,对开发边界内建筑高度提出基本的管控要求,确定合理的高度范围及建议高层簇群的位置。建筑高度划定4个基本高度分区,即建筑高度≤24 m高度区,24 m<建筑高度≤60 m高度区,60m<建筑高度≤100 m高度区,以及>100 m高度区。
通过结合城市外围生态控制区,城市边缘的山体水系、湿地公园、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城市内部河道、公园、绿化良好的铁路和城市快速路,建立外宽内窄、有机接续的环形加放射状生态网络,界定城市整体形态,并形成包括一级通风廊道、二级通风廊道和空气引导通道3个层级的通风廊道体系。
规划中还通过构建对景眺望廊道、望山廊道、望水廊道和望城廊道的控制,引导形成良好的空间秩序,增强城市可识别性和空间魅力。
第一,对景视廊主要对景观视廊、周边协调区和背景协调区进行控制,对景观视廊和周边协调区内绿化种植、建筑退界、贴线和街墙高度进行控制。
第二,加强山体眺望廊道的保护与控制的重点是控制由眺望视点至对望山体的山脊线凹谷段,要求保持山体轮廓线的完整性,对其前景建筑透视高度进行控制,要求其在对应低谷段山脊线%以内。
第三,加强由山体眺望水岸线的廊道空间控制,保护吴山、浮山、狮子山等山体与钱塘江、完美体育官网上塘河、运河等水体的廊道,保持山水交接特征的清晰完整性。
第四,控制由山体、建筑制高点眺望钱塘江新城的视线廊道,对由西湖文化广场、宝石山、北高峰和半山看钱江新城高层簇群轮廓线的视线廊道进行控制。
西湖、大运河杭州段、钱塘江、西溪湿地和临安城遗址,凝结了最典型的东方山水韵味,蕴含了最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是杭州永续发展竞争力的珍贵财富。按照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要求,做好5处文化景观地区的整体风貌保护和控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中落实控制要求完美体育官网,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沿山滨水地区、历史街区周边、高架快速路两侧和高度受限地区是杭州保护与开发最敏感、发展诉求与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管控难度较大的景观风貌地区,规划着重加强这4类地区范围内的建设管控。
杭州城市西部山体连绵环绕、东部相对开阔,山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城环山、城依山和城靠山3种情况。根据山体海拔高度、山城空间关系和低丘缓坡地区的土地利用要求,划定山体保护核心区、近山协调区和外围影响区,并分层次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杭州城市中多水穿城,水体是重要的景观要素。根据水体功能定位、历史文化、空间尺度等特质差异,划分为历史特色型、景观主导型和一般型3种景观控制类型,分别确定滨水地区保护与空间协调范围。
保护传统街巷延长线方向上的视觉景观,控制协调与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相邻地区的建设,同时加强历史建筑周边建筑与其风貌特征相协调。
街道空间是串联城市空间,展现城市面貌的重要线性空间,依据道路交通组织特性和等级、道路形式、使用者、沿街建筑使用功能、街道景观等,总体分为城市型、景观型和传统型3种街道风貌类型。
当前,杭州市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正在采用“1+1+1+N”的方式逐渐展开,即通过1个平台、1套机制、1套体系和N种模式的具体方式与城市风貌建筑景观管理结合试行,逐步推动城市设计的落实。
城市设计工作落实的基础是构建一套适合杭州本土情况的工作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支撑体系和规划管理体系。
城市设计保障机制包括3个方面:一是城市设计及导则规范化、开放式编制,二是重点地区建设项目委托诚信中介开展景观分析和规划设计条件研究,三是建立相对固定的区、市两级专家团队。
构建三维城市管理“一张图”和城市设计工作平台,包括内部和外部2个工作平台。内部平台是基于政务云构建局三维仿真平台,局内和局外各部门规划专题数据贡献和基础框架数据共享。外接三维工作平台,主要包括更新城市设计三维模型和建设项目,技术导则可视化表达等工作。
城市设计采用“规划+”模式从全维度进行考虑,形成全领域的协调创新:一是类型创新,二是方法创新。
城市的总体格局不是简单的道路网布局,而是“山”、“水”、“文”的关系——“山”是背景、“水”是脉络、“文”是灵魂。杭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从保持并延续“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风貌,发展并营造独特韵味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的角度,基于城市视角对城市风貌景观进行梳理,在城市视角下构建景观管控体系,杭州因其山水城格局而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城市特色依然在此。城市设计不是感性的设计,而是一个工作框架,通过合理规则的建立,保护和延续风貌特色。城市风貌景观的营造后续需要与规划管控结合,通过合理规则的建立,针对不同风貌区提出具体控制方法,实现杭州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延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